2016年3月,因為一場專門針對殘障人士的園藝活動而認識了這個孩子,最開始他引起我的注意是,活動都已經開始,他在爸爸的陪同下來到。由于季節開始燥熱,據專業社工反映,許多智障殘障人士的性子也開始有點躁動。他到處敲打、喊叫的舉動,讓父親顯得有些尷尬,我想,那應該是他這么些年來常常面臨的場景吧。 我示意那個孩子坐到我身邊的空位上,他認真地看了我一眼,雖然不曾相識,但卻那么簡單地就相信了我。
由于遲到,前面的活動內容他并不知道。我就把我的畫紙給他,然后跟他說明前面大家都要做什么。雖然他不會說話,但是每做一個步驟,他都必然會跟我用他的方式示意一下,然后就按著他自己的方式去做。很明顯,在他的世界里,他有著自己的風景;也顯然,他的風景并不完全跟臺上的老師要求的一致。坐在他身邊,我能感受到他由內而外散發的安靜,他在他自己的世界里精彩著。
看著他把作品呈現出來,我突然發現:其實,在思想上,他們依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很多時候,因為殘障、智障,生活上不能自理的他們,思想上也被貼上了“依附”的標簽,焦慮的父母、嚴厲的老師,把他們圈在可控的范圍內,努力訓練他們向我們認為的“正!卑l展。我會想,除了日常的行為規范,我們是不是可以給這些孩子多一些接納,接納他們的“不愿意”,接納他們的“安靜”,接納他們跟隨自己的意愿去描繪他們自己的世界。See the world from the children’s perspective,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懷著好奇的心、站在他們的高度,去看看他們的世界。也許,我們也會發現,原來他們那個無聲的世界里,也有著我們沒有的精彩!
作者:美麗心靈若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