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為了更好的幫助各位心理同仁處理廈門6.7BRT公交縱火案件,遇難家屬的哀傷輔導,以及增強日常心理臨床工作中喪親案例的輔導理論與方法,我將這些年在哀傷輔導案例中總結出的一些經驗整理成文字與各位同仁分享,期望對大家有所裨益。
唯有能愛的人,才能承受悲傷之痛,也唯有去愛,才能治愈悲傷。
——戴仕梅
哀傷是一段個人成長與醫治的歷程,壓抑與逃避無助于它的消失,放下本能的防衛,讓自己經歷過程中的種種甘苦反而有助于人們將哀傷的力量升華。每個人步出哀傷狀態所需的時間不同,哀傷的表達方式也會因人而異。所以,我們一直強調,咨詢師的介入須以當事人獨特的需要為中心。除此之外,下列一些經臨床經驗過濾與融合的原則,也是哀傷咨詢工作者可以作為參考的:
1.幫助生者體認失落。鼓勵生者談論逝者、與生者一同看生活照、拜訪墓地、逝者臨終時所住的醫院病房或存有遺物的地方,皆有助于增加生者對親人亡故的現實感。
2.幫助生者界定及表達情感。向家人表達憤怒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是不容易的事。這可能與中國文化宣揚“以和為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家和萬事興”等代代相傳的核心倫理觀念有關。加上生者往往不愿丑化逝者,咨詢師要幫助生者表達憤怒時,可能需采用一些較間接和中性一點的字眼,例如:“想到已死的丈夫時,他有些什么地方是你不愿去回想的呢?”相反,若生者對逝者只有負面情緒,咨詢師則可協助生者發掘對逝者的正面情感。至于生者對死者的罪疚感,咨詢師在有效地表達同感了解之余,或須幫助生者進行現實測試,讓生者辨別和放棄一些非理性或無根據的自責。
3.讓生者無拘束地哭泣。咨詢師急于遞紙巾或趨前安慰有時是反映咨詢師本身的不安。對不少人而言,此舉亦可傳遞“不要哭”的信息。生者若敏感地意會出這些隱藏的意思,可能為了迎合咨詢師的行動而終止宣泄。若生者哭得太久太激動,為免生者過分虛耗體力而出現不支的情況或引發生者潛在的生理疾。ㄈ缪獕、心臟等問題),咨詢師仍可按照其專業判斷采取適當行動,以幫助生者平復過激情緒。
4.加強生者獨立生活的能力。問題解決的指導或角色扮演等往往可幫助生者提高開展新生活的能力與自信。一般而言,咨詢師不會鼓勵生者在失喪初期作任何重大的轉變,如搬家、變賣財產、轉換工作、再婚等。因悲傷的情緒會暫時削減一個人正常的判斷能力,且這些轉變往往帶來多一重的壓力與損失,結果可能反而延緩或復雜化了正常的哀傷進程。
5.闡明“正常的”哀傷行為。由于喪失重要親人初期所引起的混亂有別于日常生活的體驗,喪親者每每擔心到自己的感覺和表現是否失常。這種不尋常的經歷和“快要發瘋”的感覺若能被咨詢師肯定為“自然”與“正!钡姆磻,將可讓生者減少這方面不必要的憂慮。
6.持續的支持。喪親者在某些日子特別需要關懷與支持,例如,喪禮之后,節目、假期、結婚周年、生者或逝者的生日、忌日等。咨詢師需敏感體察到生者是否有足夠的支持去度過這些艱難的時刻(特別是喪親后第一年),并在預計有潛在需要與危機的情況下作出適當的支持與介入。
7.允許個別差異,每個人哀傷的表現與步伐都是獨特的,咨詢師要避免為生者的哀傷預設太多標準或常模,“不領導、不隨從、只陪伴”可以是哀傷咨詢的主要步伐,迦密斯(Albert Camus)的一段話可能道出了不少哀悼者的心聲:“不要走在我前頭,因為我會跟不上;不要走在我后邊,因為我不一定能領路;只要走在我身旁,作我的朋友!
8.評估轉介的需要。咨詢師需了解自己在經驗和能力方面的限制,在遇上出現病態或復雜哀傷而自己不適宜繼續處理時,便需尋求督導及作出適當的轉介。
國內外有許多與“哀傷治療”有關的自助書籍已嘗試羅列出一些“須知式”的建議給喪親或助人者,其中有一部分也相當適用于哀傷咨詢上,現結合我自身哀傷輔導經驗及參考相關書籍,我嘗試以列表的方式介紹整理一個較適合我們中國本土化的版本供咨詢師同仁參考。
面對喪親者時,咨詢師應避免和可以做的事情
避免……
|
可以…… |
說:“要振作些”、“你會克服到的”、“節哀順變”等,因生者會感到你無力承載或不愿進一步聆聽他的傷痛。 |
坦白地承認:“我也不知道該對你說些什么!
多聆聽,少說話,通過眼神、點頭等非語言的響應(特別是喪親初期)。
|
說:“我很了解你的感受”。因生者會感到個人經驗的獨特性被否定,又會質疑咨詢師的真誠。 |
說:“雖然我不能完全了解你的感受,但我似乎聽到你覺得……(生者的感受),因為……(生者的經驗、思想、行為)!
|
說:“你應該感到安慰,因他已不用再受苦
了!薄澳銘摳械诫y過,因你倆曾如此的親密!弊稍儙燀毐苊狻暗赖禄鄙叩母惺,亦無需讓當事人知道咨詢師假設性的想法。
|
多以開放式的語句詢問生者對親人逝世的感受或驗證自己的假設,聆聽并作出同感的回應。
|
以太多“長睡”、“過身”、“過世”、“回到天家”、“去了”、“不在”、“人間蒸發”等隱晦或浪漫化的詞句代替“死”字。 |
不忌諱用“死”字談及逝者的亡故,這樣有助于剛喪親者增加失落的真實感,并鼓勵更多對死者的公開談論。 |
在生者百感交集的時候與生者探討逝者死亡的意義或提供理智化的解釋。例如,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們兩夫婦還年輕,日后總有機會再生育的!庇袝r候,生者的提問只在遮掩無法接受的情感。 |
邀請生者停留在感受的層面,進行探索與分享,并表示理解逝者對生者那獨一的、無可替代的重要性。面對“為什么”一類的提問,咨詢師可讓生者知道有一天他或能為逝者的死尋出屬于生者自己的答案,有時候“無答案”也是一個答案,甚至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
因生者會感到被判斷甚至產生罪疚感。 |
容許生者進行某種宗教儀式,進而宣泄自己的感受。 |
做太多個人經驗的分享,或反客為主,令生者要反過來安慰、照顧咨詢師的需要或情緒。 |
適度的自我表白有助于減輕生者的孤單感,真誠的情感流露亦有助于當事人感受到咨詢師的同在與投入,但二者皆須敏感并克制地運用,才不致成為當事人的負擔。
|
忽略生者在喪親后的實際需要,如經濟、孩童或老人的照顧、家務料理和后事的安排等。 |
為喪親者做實質支持的轉介或數據及信息提供。 |
完美主義,在哀傷咨詢中要求自己所說所做的必對無疑,可使輔導員陷于癱瘓。經常的自我檢討亦有礙于面談過程中對當事人的專注。 |
容許自己在哀傷咨詢的實踐中有出錯的時候,能保持自然,放松往往幫助完美觀察、聆聽得更多更準確,思考得更靈活、回應得更真更合宜。 |